“国学投机”该叫停了

“国学天才”、陕西考生孙见坤因高考成绩离投档线差6分,被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的新闻进来被炒得火热,舆论从力挺“国学天才”,到最后绝大多数人意见趋于统一,即孙见坤只是个资质平庸的普通考生,而非什么“国学天才”。

这场风波算是尘埃落定了,人们所不理解的是,孙见坤在高考受挫后,何以敢于“剑走偏锋”,试图利用媒体影响和人们对“天才”的同情心作孤注之搏?更耐人寻味的是,“国学天才”并非是孤例。就在孙见坤事件基本水落石出的同日,另一位已经被某大学录取的“国学天才”又被一些媒体隆重推出。这位因在高考试卷上以文言文作文一举成名的少年,被录取他的大学委以“用文言作校史”的重任。热闹之余,不少质疑者已经指出,其高考作文“不符合文言文的基本要求”。

应该说,这类层出不穷的、发生在高考考生群体的“国学冒险”,某些不负责任的高校教授、学者,以及个别存在片面炒作意识的媒体,应该负较多的责任,但毋庸置疑的是,考生本人的“积极主动”是问题的核心。这么多本应天真纯洁的弱冠少年,为何选择走上国学领域弄虚作假的道路?他们为的无非是名利二字。所谓名,是“国学奇才”、“天才少年”的光环;所谓利,则是名牌高校破格录用、就业市场一路绿灯的实惠。

近年来,高考中类似的“国学投机”层出不穷,从文言作文到“古风长卷”,从小篆书卷到“甲骨文答题”,一个比一个离奇。尽管他们的做法和国学水平,不断受到质疑,但其中不少人却“一击得中”,最终达到了“跳龙门”的“战役企图”。

当然,这些“国学冒险”者未必都没有国学功底,问题是按照高考的规矩,他们都是犯规者。一些“文言作文”被批了满分,阅卷者声称“看不太懂”,而自古至今,高考作文的最基本要求,就是文通字顺,一目了然;高考规则中也明文规定,文字应清晰、易辨认,不能潦草或写异体字、别字,使用小篆、甲骨文(姑不论真假)答题。

如果相关把关者能够严格照规则行事,“国学投机”者每次冒险都以碰得头破血流收场,后来者就会引以为戒,不敢作此念想。偏偏近几年来,一些媒体每每大篇幅正面宣传这些“国学天才”的“先进事迹”看不懂的作文可以当做范文、得满分,达不到分数线可以通融,实在不行可以“破格”冒险者凭借犯规和被夸大了的“国学天分”如愿以偿,志得意满。他们冒险的成功,自然会激励更多后来者起而效尤。

实事求是地说,这些冒险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。笔者的高中老师曾担任某南方大城市高考语文阅卷组长。当笔者对他抱怨某篇生涩的文言作文在该市高考中拿满分时,他苦笑着说“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同样的文言作文被照章打零分么”。但媒体、相关学校和当事人有意无意地取舍性包装、宣传,让外界和学弟学妹们只看到“中大奖的”,看不到输光赌注的;只看到“盈利空间”,看不到风险。前仆后继,何足为奇?

可见,国学冒险者自身的投机、侥幸心理,是他们小小年纪就罔顾学术诚信的心理基础,“前辈”的成功榜样,给了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勇气。而部分媒体、学校、用人单位和社会名流有意无意对这类“剑走偏锋”的扶植、宣传,为这股不正常的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当今中国,一些地方学术造假风泛滥,学术诚信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。扭转这一局面,原本就不容易。如今,这股造假风居然影响到中学生、高中生。倘不加以扭转,学术诚信岂不是要从根烂起?

如果第一篇文言作文、第一章小篆答卷出现在阅卷老师案前时,老师能压抑一下对“天才”的怜惜,公事公办地给予应有的低分、零分;如果媒体、舆论、名流、学府,都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些国学冒险者,不让他们因这种学术投机行为,获得他们所不应获得的特殊待遇;近几年高考层出不穷的“国学投机”,就不会变本加厉。

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如果从今往后,国学投机行为都能得到规则的约束,就可以让后来者意识到,这种投机的风险远大于收益,意识到与其剑走偏锋不如练好童子功。久而久之,就有望扭转学术诚信问题低龄化这一令人忧虑的现状。

稿件来源:环球时报第2252期

微信 微信
微博 微博 数字报 数字报